沙门菌病——Salmonellosis

发布时间:2022-06-24

沙门菌各种动物感染沙门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。许多种类实验动物均可感染沙门菌,在实验动物中最常见的是鼠伤寒和肠炎沙门菌。沙门菌病是人兽共患病之一。本病遍布世界各地,给实验动物的繁殖和幼龄实验动物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。

分类:

肠肝菌科沙门菌属。具鞭毛,不形成芽胞,是一种短杆菌。

流行病学:

传染源:患病的实验动物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,可从粪便、尿、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等排出病菌,污染水源和饲料等。

传播途径:通过被污染的水源和饲料,经过消化道传播;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;苍蝇和蟑螂等细菌的机械携带者引起传播。

易感动物:豚鼠对沙门菌高度敏感,感染后可发生严重的临床症状;小鼠和大鼠也很敏感,常呈亚临床感染并长期带菌;兔、地鼠和沙鼠不常受到感染。各种年龄的实验动物均可感染,但幼年和老年实验动物更易感。

临床症状:

急性型多呈暴发性流行,发病急,死亡快,多无前驱症状45d内大批死亡。亚急性型的患病动物表现为行动呆滞、蜷缩一隅被毛蓬松、食欲缺乏,结膜炎,眼睑黏合,腹泻、颤抖、摇晃,病程延续710d而死亡。慢性型的动物除出现上述类似症状外,还出现消瘦,延续较长时间后逐渐康复或死亡。哺乳期小鼠发病率最高可达70%左右,常以下为主要症状。耐过动物和隐性感染者,可长期排毒。

病理变化:

以败血症和肠炎为主,小肠臌气,肠黏膜呈点状出血,肠内容物为黏液样带有泡沫,回肠、盲肠壁增厚,肠黏膜充血,肠系膜淋巴结肿大、坏死,并有溃疡形成。有的出现腹膜炎和腹水。慢性病例主要病变为肝、脾表面散在白色坏死结节。组织学检查可见肝、脾的坏死结节被嗜中性白细胞、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包围。

诊断:

可根据流行病学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,确诊需要采取患病动物的血液、内脏器官、粪便等,做沙门菌的分离和鉴定。我国目前已颁布了实验动物沙门菌检测的相关国家标准——《实验动物 沙门菌检测方法》(GB/T14926.1-2001)。

防治措施

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,消除发病诱因,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、卫生。许多种动物都可能是潜在的传染源,严防野鼠、苍蝇污染饲料和饮水,加强饲养中各个环境的消毒灭菌,加强饲料、饮水、笼具、垫料的消毒,饲养室定期消毒。

定期进行微生物检测,发现病鼠和带菌鼠及时处理。注意饲养人员的带菌情况检查,一般鼠群感染本病,很难彻底排除,需全群淘汰,重新引种。也可以利用剖腹产手术建立无本病的鼠群。

公共卫生的影响:

目前,沙门菌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食源性病原之一,主要通过食用沙门菌污染的肉、乳、蛋而发病。在过去的30年里,该病的发生率在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上升,在西半球和欧洲,沙门菌肠炎占据了主导地位。在我国,沙门菌是感染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。

 

 

 

参考文献:

孙德明,李根平,陈振文,.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教材[M].北京: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,2011:115.

田克恭,贺争鸣,刘群,.实验动物疫病学[M].北京:中国农业出版社,2014:591-595.